針對
獸藥殘留與人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20年7月起,正式推行“無抗令”:除中藥外,飼料中禁絕促生長類藥物添加劑,從源頭控制。對殘留標準也納入食品安全標準。國家衛生健康委與農業農村部就食品中農藥、獸藥標準相關機制和工作程序做出了協商意見,農業農村部提出農藥殘留標準計劃,納入食品安全標準計劃統一按規定程序發布。
對于獸藥殘留,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一、推進獸用抗菌藥專項整治,嚴密防范超標風險,加大科技知識的普及,要讓農民知道獸藥使用的份額怎么樣,安全合理用藥。
二、持續強化農獸藥生產經營使用追溯管理,繼續推進國家獸藥基礎數據信息平臺建設,完成獸藥生產環節追溯系統建設。自獸藥“二維碼”追溯監管實施以來,成效初顯,假獸藥明顯減少。
三、加大監測力度,推進獸藥質量和殘留監控工作。利用檢測儀對市場或食品加工企業的食品進行抽檢,嚴格把握食品衛生質量。
四、出臺專項政策法規,完善獸藥殘留監管體系建設與以及提供提供專業指導。
五、多舉措支持中獸藥發展,探索使用安全、高效、低殘留的中獸藥等產品替代抗菌藥物。
獸藥殘留問題成為了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食品基質具有復雜多樣性,且獸藥在食品中痕量存在,這對食品中獸藥的準確定量分析造成了困難。針對殘留分析的特點,開發了許多快速、靈敏的檢測技術,主要包括儀器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和生物傳感器等。